8月22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承办的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圆满举办。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广东科学中心主任卢金贵、副主任周震寰,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普及部二级调研员杨渤海等出席活动。
从载人深潜器、核潜艇等国之重器到人工智能、基因芯片、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从千年广绣、香云纱等文化宝藏到珊瑚礁生态保育、海岸卫士红树林等生态保护,再到医疗健康、灭蚊、回南天等社会百态……来自全省44支代表队的262名选手将科普深度融入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动态发展中,将深奥科学原理与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趣味生动的科普实践。同时,赋能医疗的化州橘红、AI和MR加持的茂名露天矿、清远鸡的科技密码等系列广东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备受线上线下观众欢迎,带领观众一起真实地感受广东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度”。
历经6年发展,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已成南粤科普旗舰标杆,持续吸引全省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学等各行各业的科普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积极参与。除了科普场馆科普讲解员、医生、主持人等资深科普讲解者,东源县船塘镇铁坑村民委员会的张丽青首次走上科普讲解大赛的舞台,向公众科普了“新农人的致富法宝”,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19所高校的31名大学生则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为公众带来了青春洋溢的科普之声。
为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今年7月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科普新声代”公开选拔赛也点燃了“Z世代”们的科普讲解热情,活动打破地域与校园边界,让全省各地怀揣科学热情的中小学生站上公开展示舞台,这一“进阶通道”不仅为青少年科普爱好者搭建了成长阶梯,还带动了家庭、社会对科普活动的广泛关注,让赛事从单一的“比赛”延伸为全民参与的科普场景,推动科普从“专业传播”向“全民共创”转型。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汕头代表队的杨焯群等5位选手荣获大赛中小学生组一等奖,来自广州代表队的符永浩等10位选手荣获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30名,三等奖45名,最具网络人气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口才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互动奖各1名。
为让科普讲解大赛的优质内容触手可及,满足公众对优质科普内容的需求,本届大赛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优势,在2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并实现“网站+客户端+短视频”多级联动。截至8月22日16时,大赛官网访问量超81万,直播观看人次超400万,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科普传播的澎湃热潮。
中小学生组评委、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黄善辉表示,科普讲解大赛对中小学生而言,既是知识学习的“加油站”,也是能力成长的“练兵场”,更是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沃土”,当孩子愿意为一个科学问题刨根问底,当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科学,当他们在台上自信地分享思考成果时,科学素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已在悄然生长扎根。这对我们国家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科普生态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今年大赛的选手非常多元,可以说各行各业的都有,这既是专业科学知识的‘破壁传播’,也是科学精神的‘跨界接力’,也是全民参与科普,构建社会大科普格局的生动写照,是让公众更深刻了解各行各业科研技术成果,打破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重要桥梁。同时,在提炼知识、优化表达、面向几十万线上线下公众科普的过程中,选手们也更清晰地看到自身工作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科研、科普工作的热情。”大赛成人组评委、韩山师范学院粤东农业与生物科技教育基地负责人、研究员张福平说。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指出,科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工程”,是科技创新成果被社会理解、被公众掌握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支撑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普作为连接科技前沿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科普讲解大赛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高水平的科普交流平台,是赋能科技创新、播撒未来创新种子的关键桥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全民创新意识,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作总结讲话

中小学生组评委、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黄善辉

大赛成人组评委、韩山师范学院粤东农业与生物科技教育基地负责人、研究员张福平点评
中小学生组选手风采
成人组选手风采
大赛合影